古代六安,曾經(jīng)有過很多絕世美景,在同治版《六安州志》中,就編錄過六安八景圖,俗稱“六安古八景”。
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fā)展,有些景觀或消失、或變遷,我們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無緣一睹它們的容顏,只能依靠遺存的文字和簡繪,來想象當年的絕世風光。
(蔣常虹攝)
同治版“六安古八景”,分別是鐘樓遠眺、桃塢晴霞、武陟積雪、赤壁漁歌、九公聳秀、龍穴返照、嵩寮瀉乳、齊云擁霧。
那么,我們就來依次說說這些美景,以及這些美景背后的故事。
鐘樓遠眺
鐘樓遠眺(讀音:跳tiào),即站在鐘樓遠望風景。
六安的鐘鼓樓,原建于鼓樓大街的最高處,就是今天“明珠三街”那個位置。
鐘鼓樓在古代,通常用于報時、報警、禮樂之用,鐘樓和鼓樓一般相距不遠,并列設(shè)置,報晨擊鐘,報暮擊鼓,因此便有了“晨鐘暮鼓”之說,夜間擊鼓報時,“三鼓”便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天亮擊鐘開城門。
1938年5月,日軍飛機在轟炸六安城的時候,六安的鐘鼓樓曾作為報警設(shè)施,通知城里百姓隱蔽躲藏,在日軍第二次轟炸中,鐘鼓樓被炸塌一部分,后來因年久失修,鐘鼓樓被拆除。
六安的鐘鼓樓,登高憑欄,可俯瞰市內(nèi)街景,遙望南北雙塔,晴日可遠眺桃花塢、武陟山、小赤壁、龍穴山,可惜,隨著鐘鼓樓的消失,“鐘樓遠眺”也就成了絕唱。
(鳥瞰月亮島,張巨江攝)
桃塢晴霞
桃塢,即桃花塢,舊稱田家灣,大約就在今天月亮島西北部,這里種有大片的桃樹,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這里依然是國營農(nóng)場,六安人習慣稱之“河西桃園”。
過去的河西,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從六安城泛舟渡河以后,是一片開闊的沙洲,河水清澈透亮,沙灘柔軟細膩,綠樹成蔭,修竹繁花,自古便是游人踏青游玩的最愛之處。
特別是到了傍晚,站在高高的鐘鼓樓上,放眼西望,一輪紅日落在桃樹林里,映紅了天際,也映紅了淠河,霞光漫漫,波光粼粼,“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景象,把桃花塢裝扮成了如詩如畫般的美境。
后來,這里建了大學,名字也改成了“月亮島”,“晴霞”尚在,“桃塢”已是滄海桑田。
武陟積雪
武陟積雪,說的是武陟山的雪景風光。
武陟山,位于裕安區(qū)分路口鎮(zhèn),離城大約三十里,這座山不算很高,但是對六安的歷史卻有很重要的影響。
武,即漢武帝,陟(讀音:至 zhì),是一個會意字,初見于商代甲骨文,代表登高、攀登的意思,那么,“武陟山”就是漢武帝曾登臨的山。
古籍《古今圖書集成·廬州府山川考三》中記載:"武陟山,在州西三十里,漢武帝南巡登封霍岳駐蹕于此",這句話是說,“漢武帝巡狩霍山的時候,曾經(jīng)路過這里并暫停小住”。
后人因不太了解這段歷史,常常把“武陟山”誤說成“五指山”。
宋代之時,武陟山上曾設(shè)有“武陟書院”,這是六安歷史上著名的書院之一,相傳文武狀元焦氏兄弟曾就讀于此。
在宋建炎二年(1128年),哥哥焦煥考取了文狀元,弟弟焦炳考取了武狀元,山上曾有“焦狀元讀書臺”等遺址。
“六州雪已盡,武陟有殘雪”,這句話的意思是,“六安的雪都已經(jīng)化盡了,在武陟的山頂上還有積雪殘留供人賞玩”。但愿我們能夠像古人那樣,在一個初春的早晨,到武陟山,看一看殘雪,吟一吟詩歌,再領(lǐng)略一次“武陟積雪”的風采。
(蔣常虹攝,圖片非武陟山)
赤壁漁歌
古六安的“赤壁”又名“小赤壁”,位于城西五里的老淠河岸邊,大約就是今天赤壁路橋的東岸附近,因為河岸的巖石,多為紅色砂巖,故稱之為“赤壁”,這里奇峰突起,斷崖壁立,峭壁上曾刻有“小赤壁”三個大字。
古老的淠河,自西向東經(jīng)過“赤壁”的時候,開始轉(zhuǎn)彎向北流淌,因而這里有高高的巖石河岸,也有寬闊的水面,漁人們常常在這里泛舟捕魚,特別是到了傍晚,在夕陽余暉的映襯下,河水銀星閃爍,天空鷗鷺飛翔,完美再現(xiàn)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象,河上漁舟輕蕩,船上漁歌悠揚,此時的老淠河,儼然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
淠河改道以后,老淠河的水量急劇減少,赤壁難尋,漁歌不聞,“赤壁漁歌”,也就成了我們想象中的一幅畫。
九公聳秀
九公聳秀說的是九公寨的秀美風光。
九公寨,又稱“九公山”,位于六安市西南部的石板沖鄉(xiāng),距六安城區(qū)30公里處,山上有“九石如人”,故稱“九公寨”。
九公寨的名字來自民間傳說。相傳1500多年前的梁武帝蕭衍,在九公寨修行建廟,當時人煙稀少,建材全由山下九個老翁(即九公)供給,寺廟建好的時候,九人升天,凡身化作石人佇立在山上,后人為紀念九公,將建成的廟宇命名的“九公禪院”,九公寨也由此得名。
九公寨,屬于大別山山脈的北分支,其山勢挺拔峻秀,群峰峭立,怪石嵯峨,山下是東西淠河交匯處,水量豐富,水汽常常蒸騰為云霧縈繞山間,遠遠望去,九公寨就像聳立在云端,如仙境一般,白云飄蕩、如夢如幻。
九公寨也是一座佛教名山,這里有眾多寺廟,歷來都是六安著名道場,因而,九公寨這種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山,便成了六安著名的風景之地。
(九公寨,蔣常虹攝)
龍穴返照
龍穴返照,描述的是,夕陽下的龍穴山,落日余暉映照在山上,云蒸霞蔚、滿山殷紅的景象。
龍穴山,位于城東南20公里處。山脊上有一“龍池”,池中泉水清澈,味道甘甜,所以又叫“龍池山”。《安徽通志》中記載這處泉水為“天下第十泉”,過去,附近的村民常到此處取水飲用。
龍穴山的名字來自傳說故事,相說龍穴山原是一條身懷六甲的母親龍,為保一方百姓平安,與一條白龍惡戰(zhàn)多日而亡,死后便化成龍穴山,其腹中的小龍破石而出,在山上留有一穴,故名“龍池”。
在宋歐陽修《集古錄》中記載,唐朝的張路斯和鄭祥遠兩位龍人,曾經(jīng)化龍在此大戰(zhàn),最后,鄭龍戰(zhàn)死,因而,龍穴山附近有個“雙龍橋”。
到了近代,龍穴山因石頭品質(zhì)優(yōu)良而成了采石場,經(jīng)數(shù)十年的開采,龍穴山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泉水、植被和古廟都已消失,山體滿目瘡痍、灰塵漫天,“龍穴歸照”實際上已經(jīng)名存實亡。
“請看龍穴西山日,獵有明霞照永紅”,最近一些年,當?shù)匾呀?jīng)開始對龍穴山進行生態(tài)恢復(fù),準備打造成旅游景點,愿“龍穴返照”的美景,能夠早日回到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
嵩寮瀉乳
嵩寮瀉乳,說的是嵩寮巖的神奇景象。
嵩寮巖又叫“嵩寮崖”,位于六安城南40公里處,今金安區(qū)東河口鎮(zhèn)境內(nèi),其最為著名的景觀是雙蟾石,以及可容納數(shù)百人的巖洞。傳說漢武帝巡狩霍山的時候曾路過此地,并封嵩嶚巖為“江淮第一崖”。
嵩寮巖的巖石分雌雄兩組對峙,巖面光滑圓潤,巖腹中空,狀若“偃月”,左有“龍?zhí)短斐亍?,右有宋紹熙年間鐫刻“滴水溝”,洞內(nèi)有“石鑼”、“石鼓”、“七星燈”等奇觀。
據(jù)說嵩寮巖的崖縫中,能夠滴下白色液體,長年不斷,汩汩淙淙,因其從石中流出,色似人乳,故名“石乳”。它既是可口的飲料,除供僧人膳用、游人品嘗外,又可當點燈油,洞內(nèi)的“七星燈”就是用它作燃料,《六安州志》對此曾有“石乳澌濺”的記載。
當然,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至于“嵩寮瀉乳”這種壯觀景象,應(yīng)該是山水常年沿著巖石流淌,最后形成了大片的白色印跡,這跟鐘乳石的形成是一個道理。
齊云擁霧
齊云擁霧很好理解,就是齊云山云霧繚繞的景象。
齊云山又稱齊頭山,位于六安城西南45公里處,主峰海拔804米,這里植被茂密、林木蔥郁,同時又因為是淮河上游的水源涵養(yǎng)區(qū),水資源非常豐富,因而到處是溪流飛瀑,常年云霧繚繞。
齊云山,不僅山水風景如畫,而且因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成為了中國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原產(chǎn)地?!读仓葜尽份d:“齊山絕頂,常為云霧所封其上,產(chǎn)茶甚壯而味獨香醇,名茶六安瓜片主產(chǎn)于此”,“齊山擁霧”也由此得名。
隨著“六安瓜片”名揚海內(nèi)外,今天的齊頭山,不僅是旅游賞景的最佳之地,而且也成了人們爭相探訪的茶葉圣地。
以上所列的“六安古八景”,是同治版《六安州志》所載,那么,是不是說六安只有這八個風景呢?實際上遠遠不止。
古代人對地方美景的總結(jié),通常都是以“八”為數(shù)字,因而全國各地都有“古八景”,而且,同一個地方,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文人,所總結(jié)的出來的“八景”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其他年代的《六安州志》中記載的六安風景,就有雙塔摩青、龍?zhí)队吃?、淠津曉渡、裴灘落雁、石壁朱篆、南岳排青、多云異景等眾多著名景觀。
無論是哪個朝代所列的“六安古八景”,都是六安寶貴的歷史財富,雖然這些風景很多已經(jīng)消失,但是,如果能夠深入挖掘這些資源,逐步恢復(fù)、重建、開發(fā)這些古代著名風景,不失為六安旅游發(fā)展的一種新思路、新途徑。(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