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古跡
發(fā)布時間: 2016-04-14 17:00:23 | 來源: 聯(lián)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沈曄
孔氏南宗家廟
孔氏南宗家廟座落于中國東部浙江省衢州市的新橋街,為中國僅有的兩座孔氏家廟之一,它是孔子第48世孫衍圣公孔端友隨宋高宗(公元1127~1162年在位)南渡后被賜的家廟。
孔氏南宗家廟歷史上曾經過多次拆遷和修葺,現(xiàn)址建筑為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所建,基本上是按照山東曲阜孔廟的規(guī)劃來建造的。該廟占地面積約13900平方米,分為孔廟、孔府及后花園三部分。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縱長形,以3條軸線布局。東軸線上有孔塾、崇圣門、崇圣祠、圣澤樓等建筑。中軸線上有孔廟大門、大成門、甬道、大成殿、東西廡等建筑。西軸線上有五支祠、襲封祠、六代公爵祠、思魯閣等建筑。思魯閣內供奉有孔子及其夫人的楷木像,閣下立有“先圣遺像”碑,碑高2.07米,寬0.85米,相傳是根據唐代畫家吳道子的手跡摹刻的。西軸線稍西為世襲博士署,即孔府的奉祀官府。家廟歷經各代的多次維修,至今仍保留有宋代的建筑形制和規(guī)模?!?/p>
孔氏南宗家廟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對于人們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文化、藝術以及祭祀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蘭氏宗祠
位于衢州市航埠鎮(zhèn)北淤二村。初建于明崇禎年間,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建后廳、正廳,清咸豐七年(1857年)重修。占地面積553平方米。坐北朝南。共三進,依次為前廳、天井及兩廂、正廳、天井和兩廂、后樓。前廳前廊為三重檐歇山頂,廊后一屏風與廳隔開,屏風后一戲臺。正廳面闊三間,通面寬11.67米,通進深8.1米,硬山頂。明間縫七架前后雙步,次間穿斗式,月梁斷面矩形略外弧,柱頭卷殺,形柱礎,三合土墁地。后樓為明崇禎年間建,明間縫五架梁前后雙步,次間穿斗式,樓柵下有平身科。形柱礎,三合土墁地。蘭氏宗祠系付款畬族祠堂,其建筑布局及結構與漢族祠堂已無大的區(qū)別,但其內部木雕裝飾的內容具明顯的民族特征。
衢州城墻
位于柯城區(qū)。衢州府城墻始建于東漢初平三年(76年),現(xiàn)有城墻初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宋、元、明、清均續(xù)修,其中宋宣和三年和明崇禎十三年的維修規(guī)模最大,歷時最長。在1998年大西門段城墻維修中,先后有元正至十三年(1353年)、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嘉定三年(1210年)紀年城磚出土。府城墻周長為6500米,設六門,西臨天塹衢江,東南北三面皆設寬闊的護城河。時至今日,府城墻仍保存六個城門,東段城墻700米,北段城墻300米,西段城墻120米,南段城墻65米,還有城墻遺址1000米;城內有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四門塔式鐘樓基座。護城河基本完整。
滎陽侯夫人墓
位于衢州市柯城區(qū)九華鄉(xiāng)下坦村東300米。方氏為南宋散騎都尉鄭俊妻,鄭用和之母。鄭用和,元延五年(1318年)進士,累官海道都漕運萬戶府萬戶封滎陽郡侯。該墓碑上寫“贈中大夫太平路總管輕車都尉滎陽候夫人方氏墓”上款為“至元六年庚辰(1340年)冬月吉旦”,下款為“孤哀子鄭用和立”。墓朝南偏西,墓丘保存完整。高約8米,直徑16米,神道上尚存石翁仲、石羊、石馬等6件。
衢州鐘樓
衢州鐘樓位于衢州市區(qū)北門街南端十字路口。據明天啟《衢州府志》卷之七《建置志》記載,鐘樓建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以條石筑成四門塔式基座,高4.3米,長、寬各12.92米,券門高3.96米,平面呈正方形?;辖ㄓ兄亻苄绞蕉訕情w。樓上懸置大鐘一口,重達3000余斤,由祥符寺僧兼司昏曉。1942年,大鐘被日軍掠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木結構樓閣因年久失修而成危樓,被拆去。目前所見木結構鐘樓系2010年復建。此鐘樓即為蒲松齡《聊齋志異》“衢州三怪”之一“獨角怪”的出處。
1982年,鐘樓被衢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鐘樓與衢州城墻一并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鐘樓與衢州城墻一并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衢州縣學塘
白布怪,因為方言諧音,又被寫作帛布怪,相傳它是觀音菩薩的腰帶。在月黑風高的夜晚,縣學塘中的白布怪便幻化作一匹白練,橫在路上,如有貪小便宜的路人彎腰去撿,白布就會騰空而起將人卷入塘中。這則民間故事或許正是警醒那些對飛來橫財有非分之想的人,不能其貪念。民間也有白布怪見血即去的傳說。從事文史研究的潘玉光老人分析,白布怪的傳說與衢州舊時洪澇災害有關,“凡特大洪澇之年,水浸衢州,街市成渠,船舸入市,毀城郭、漂廬室。女人裙衣之類絲棉織品似白幡素練浮游于水,累不見鮮。膽小之人夜行路而涉水被卷、嚇得喪魂落魄,以至臥病不起者予料之中?!?/p>
故事發(fā)生地縣學塘仍在,街坊老人告訴記者,今天的縣學塘面積僅為原先的四分之一,原先塘水和衢江是連通的,所以抽不干??h學塘還曾被作為祥符寺的放生塘用過。據《衢州市地名志》記載,縣學塘因北面黌序巷為舊縣學所在地,又是生員來縣應試歇宿之處而得名
如今的縣學塘相鄰的舊屋已經拆去,周圍建起了**、亭榭、花圃、草坪,池塘里種上了荷花,這里已然成為一個市中心的小型休閑公園。每當夏日傍晚,暑氣還未消退,乘涼的人們便搖著麥稈扇,坐在池塘邊吹吹風,賞賞荷,談談天,煞是愜意。老人也會跟孩子講起白布怪那撲朔迷離的故事,孩子瞪大了好奇的眼睛,似乎在尋找塘里是否真的有白布怪。
衢州蛟池塘
盡管蒲松齡記錄鴨怪的文字最少,但絲毫不影響鴨怪傳聞的恐怖程度。相傳鴨怪是王母娘娘瑤池中的一只老鴨,趁著瑤池無人看管之時偷偷逃至衢州的蛟池塘中。到了夜深人靜之時,鴨怪便發(fā)出呱呱呱的叫聲,十分凄慘。要是哪個倒霉的路人從塘邊經過,聽到這種聲音肚子就會隱隱發(fā)痛,回到家中便不治身亡。潘玉光老人猜想:從人“若聞鴨聲即病”句分析,當與瘟疫疾病有關。自明中葉始,血吸蟲病肆虐江南大地,衢州也深受其害。罹患血吸蟲病者到了晚期,呻吟之聲凄厲沙啞如鴨,瘟疫患者臨時死前的絕望呼號,其景甚慘,其聲甚哀,潦倒在街頭巷尾的,若路過者相遇害受病毒的感染,不久便命歸黃泉,所以便有聞鴨怪叫聲而亡的傳聞。
舊時臨近城墻較為偏僻的蛟池塘一帶冷落荒涼,陰森疹人,百姓談之色變。除了鴨怪,相傳池中還有一條惡蛟,為了修煉,要吃100個小孩才能修成正果。當他已經吃了99個小孩時,被一個名叫王志的小孩得知,王志到南門的鐵匠鋪打了一把寶劍,帶了一只雞,一條狗,穿了一件紅衣服來到了蛟池塘。他殺了雞,把雞血倒在了蛟池塘里。然后殺了狗,收集了狗血。等蛟龍出來的時候,王志把狗血倒在蛟龍身上,然后一劍殺了蛟龍。后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情非常生氣,派天兵天將出來要懲罰王志,衢州城里的百姓決定保護這個小孩。等到天兵來抓捕這個小孩的時候,全城都是穿著紅衣服的小孩。天兵天將抓不到人,就只好回去了。故事一代代在衢州街坊間流傳著,并不斷的產生著新的有趣版本。
蛟池塘,古名菱池,又名茭池街,蛟池塘?!膀浴毕怠败钡闹C音,故名。面積廣大,包括今日南湖菜場后方的建乙塘周圍。但由于衢州城的歷次擴建,荒涼蛟池塘漸漸成了市中心,水塘也縮小到籃球場般大小,人氣旺盛后的蛟池塘變得不再那么神秘虛幻了,相反在周遭高樓的簇擁中顯出了幾分孤寂,頗有大隱于市的風范。另外根據衢州地名志記載,蛟池塘周邊還是衢州大姓龔氏的聚居地。
周宣靈王廟
位于城西下營街18號。俗稱孝子廟。南宋時為紀念孝子周雄而建,相傳周氏以孝聞名,母訃哀死。現(xiàn)建筑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坐東朝西,有門廳、正殿和后殿。其通面寬19.1米,通進深43.70米。硬山頂。門廳后原有戲臺,現(xiàn)存藻井裝飾,其額枋上雕人物故事及鳳鳥。山墻嵌碑八通。正殿五開間,通面寬18.1米。通進深11.2米。檐柱用方形石柱,柱礎菱形。梁柱粗大,木雕精美,工藝講究。
衢州天寧寺
大? 殿
釋迦牟尼佛像
天寧寺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南街,系古代浙西佛教中心。梁天監(jiān)三年(504年)由高僧臥云禪師創(chuàng)建,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悠久歷史。該寺原名“吉祥寺”,唐玄宗時改稱“開元寺”,宋朝曾更名為“報恩光孝寺”,后賜名為“天寧萬壽禪寺”。直至1926年重建后,國民政府浙江省主席林森手書“天寧古禪寺”橫額,始得今名。
天寧寺歷代高僧輩出。唐末有永明延壽禪師曾駐錫于此,完成禪宗大著《宗鏡綠》100卷,禪凈兼修,后世尊之為蓮宗六祖,圓寂后,謚號“智覺禪師”,因禪師之名故天寧寺在當時亦被稱為“永明禪院”。宋朝有一金華圣者住于寺,因有靈異事跡,封號“定光古佛”。他平日來往于街巷之間,衣錦繡,乞銅錢,買豬頭充饌,人稱“豬頭和尚”。大師肉身坐化漆布,雖遭大火,而其體巍然獨存,信眾甚廣。1923年衢縣佛教會成立時,近代高僧弘一法師(1880-1942年)曾來衢主持其事,贈送玉佛及大藏經,設立讀經會,弘揚佛法,且專研四分律,使南山律宗得以復興,成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衢州傳教會會址后來即設在天寧寺。
天寧寺在明、清兩代屢有毀建,并不斷拓展其規(guī)模。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寺中殿堂樓閣共計19座,建筑宏偉,氣象萬千,計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定光古佛殿、子孫堂、客堂、禪堂、齊堂、方丈室等,園林設施一應齊全。其規(guī)模之大,雕塑之精可與靈隱寺比美,與常州天寧寺劉名,實為浙西一大古剎,亦為衢州地區(qū)佛教活動中心。天寧寺內文物甚多,相傳有三寶:一為獨木雕成巨大阿彌陀佛像,重達千斤;二為獨塊巨型青石板供桌;三為大雄寶殿柱刻明朝大書法家祝枝山手書對聯(lián)。其他珍貴文物主要有:山門上“聞聲徹悟”四個大字,系明末僧如海所立,為文徵明手筆。大雄寶殿清圣祖康熙御書朱熹詩碑,上書“齊木生夏涼,芳蕤散秋馥。未覺歲時寒,扶疏方繞屋?!弊譃樾胁?,前有“淵鑒齊”長印,末有“康熙宸翰”,“敕幾請宴”二方印。定光古佛殿殿柱有清衢州知府湯俊聯(lián):“是金剛不壞身煉骨修心頓超浩劫,惟般若種子丐錢衣鄉(xiāng)同證如來”。宋龍圖閣直學士、鐵面御史趙抃作《光孝禪院真身定光如來贊》:“散娃初來似狂走,盤餐一日一彘首。逆行坐脫世始知,古佛定光化稀有。教言能伏災風火,大士同慈喧眾口。為霖救旱享克誠,響應未嘗渝所守。衢人知恩思報恩,廣殿深堂宜不朽?!笨谷諔?zhàn)爭以后,天寧寺歷遭破壞。佛像全部被搗毀,展堂房屋除保存一座千佛閣和一幢方丈室以外,亦都被拆毀?,F(xiàn)存千佛閣大殿是專為裝塑高大的千手千眼四面觀音立像而設計的三層樓建筑。四面千手觀音建于大殿中央,其上半身及頭部直上二層樓。走上二樓,四面迥旋都可仔細看到觀音像的頭部,在采光、遠視近瞻等方面頗具匠心。建筑的高大寬敞,光線的若明若暗給來觀者以莊嚴神秘之感。走上三層樓則可以憑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歷代文人墨客登樓賦詩,贊賞者甚多,其建筑結構都是傳統(tǒng)的營造式例,梁架構件精雕細琢,在江南各寺院中實為罕見。
1951年,天寧寺殿堂僧舍俱被占用,住持僧碧靜等遷居城西鹿鳴山寺務農修持。1960年,殿堂房屋陸續(xù)拆除改建,千佛閣改作大會堂,方丈室作教師宿舍,1982年市政府發(fā)文宣布天寧寺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落實宗教政策,市政府將千佛閣劃拔市佛教協(xié)會使用。從1995年開始,在市佛教協(xié)會主持下,各界信徒募款八萬多元,重塑觀音菩薩寶像及其他佛像。1997年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為該寺題寫了“天寧禪寺”匾額。
天寧寺由衢州市佛教協(xié)會直接管理,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余衍蕃,副會長釋文清、釋地開,秘書長楊培生。
天妃宮
天妃宮:位天衢州市區(qū)天皇巷18號。為清代建筑。
據《衢縣志》記載,原有老天后宮又稱天妃宮,在縣治西(正義坊)朝京門之角。清嘉慶年間,閩商重建天后宮于天皇巷,自為福建會館。天妃宮,座東朝西,現(xiàn)有面積663.3平方米,平面呈縱長方形,三進二明室,有南北二臺門,大門券頂,上有“天妃宮”石匾。大門內即前殿,再進為院,院南北有廂樓,院內石板鋪地,中間有道通向正殿,正殿后第三進已拆去。大門對面有照壁一堵。該殿梁架上終年無蜘蛛網,以為一迷。2001年市文物部門對天妃宮予以修復,并在前殿重建古戲臺。該建筑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滄桑變遷古城門
衢州于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就因戰(zhàn)爭所需開始建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后因戰(zhàn)亂及各種自然災害,衢州城屢毀屢建,至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才成了一座真正完整的古城,從那時起它有了東門、大南門(即禮賢門)、小南門(通仙門)、水亭門、小西門和北門。
明代,6座城門再度修復。目前,大南門、小南門、大西門等經過修繕,保存尚為完善。修繕后的城門仍由青黑色石磚壘成,有些城墻上還被爬山虎一類的草本植物覆蓋,基本上保存了城門的本來面目,衢州城門的一些特點還依稀可見。比如小西門甕城,就是外城墻與內城墻或護城門之間的一塊空地,這樣守城士兵就可以打開外城門誘敵深入,然后關閉外城門,內外城以及兩側城墻形成一個甕狀結構,此時消滅敵人就如甕中捉鱉,易如反掌。這一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軍事思想和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衢州四省通衢,為浙西門戶,由沿海通往閩贛的咽喉,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是軍事重鎮(zhèn)和兵家必爭之地。古人說:衢州城是鐵打的,衢州的古城門也號稱鐵衢門,這說法是有來歷的,一是它的建筑結構。衢州的城門,除了本身的高大、厚實、堅固,城墻下還挖有丈余深的護城河,還在各城門外修有月城,也叫甕城,真是城中有城,墻外有墻,層層設防。二是守軍將士的英勇頑強。據史載: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起,衢州曾經過“三藩之亂”,亂臣耿精忠騷擾衢州整整三年,城郊是空前浩劫,幾乎是十室九空,人人遭難,獨衢州城亂軍奈何它不得。耿精忠從此一蹶不振,威風不再,終成憾事。當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攻打衢州,久攻不下,只得將衢州城團團圍住,以期城內彈盡糧絕,發(fā)生內訌,不攻自破。誰知到了夏天,城墻上竟曬滿了新稻草,大批的新谷已經成熟,城中不愁無糧。原來當時的菱湖一帶全是良田,城外的將士一見,頓時軍心大亂,終于在攻城91天后,偃旗息鼓,黯然敗退?!拌F衢州”也因此得名。
水亭門以前也叫朝京門,位于城西,面對浩浩衢江。當時水亭門外是衢州最大的碼頭,這里江面開闊,帆檣如林,商賈云集,熱鬧非凡。守城的朝廷命官要進京朝貢或聽命差遣就從這里上船出發(fā),攜皇命來衢巡視查勘的欽差大臣也在這里上岸入城。因此,當年水亭門外人流如潮,車水馬龍,且常有州府送往迎來之類的差事,有禮賓列隊,鼓樂齊鳴,前呼后擁的喧鬧,更為這忙碌繁華的碼頭增添一份熱鬧。
大南門也叫禮賢門。今天看來這座雖說凝重但卻并不怎么起眼的古城門,卻有著它顯赫的昨天。衢州自古多戰(zhàn)事,衢州城幾乎是三面沿衢江,有著天然的護城河,惟正南面是一片開闊地,要攻入衢州城,大南門自然是首當其沖,一門系衢州城生死,可謂命脈所在,古人說它是衢州城的死穴,因而歷來派重兵駐守。硝煙一起,城頭便將旗飄飄,鼓號齊鳴,守城兵士就放下城門吊橋,集結的隊伍便奮勇當先,沖出城門,越過護城河,殺向敵陣,一時城外殺聲震天,你死我活,自然是尸橫遍野。待鳴金收兵,勝利者便浩浩蕩蕩從這里入城。
通仙門也叫小南門,在衢州城的東南面,正對爛柯山,緊靠衢州城的古關隘崢嶸嶺。崢嶸嶺是古代衢州東南面的入城口,以前,衢州城里的人,要去爛柯山踏春游覽,或是去寶巖寺朝拜進香,就從這里出城,經官莊、孔家、游仙渡,然后進柯山門上爛柯山。因此該城門取名為通仙門。
水亭街區(qū)的歷史記憶
水亭街區(qū)是衢州舊城改造時保留下來的以水亭街為中心的歷史保護區(qū)。之所以要保留,不僅是因為這條街上有水亭門、碧春樓、古天皇塔遺址和有傳統(tǒng)特色的房屋建筑群,可以窺見古城的老風貌,更是因為其有著衢州城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深深的歷史印記,是研究衢州商貿發(fā)展史的重要基地。
水亭街
近水城樓街口橫,茶堂客棧展旗旌。
車接人潮商鋪旺,充耳算盤珠玉聲。
衢州地處四省交界、水陸輻輳,歷來商賈云集。在民國以前商道一直以水路為主,最靠近貨物集散地水亭門碼頭的水亭街自然成了衢州的商業(yè)中心。由于商品流通的需要,促進了牙行的產生和發(fā)展。至1934年,衢州城區(qū)糧食,竹木,山貨桔子水果,油行,茶筍業(yè),南貨業(yè)牛皮等行業(yè)的牙行就多達100多家。水亭街區(qū)因緊靠碼頭,所以也是牙行最集中的地方。此外,在水亭門內外,錢莊、參藥、運輸、布、衣、銀樓,肉、柴炭、麥粉面餅、酒、旅館、理發(fā)、茶館、銅錫、鞋作皮件、菜館、油漆、紙箔、打鐵等店鋪也很興盛,“近水城樓”指水亭街口的水亭門上的碧春樓。
碧春樓
東賞晨鐘暮鼓酬,西迎山色入青眸。
夕霞映水波濤近,且舀流丹灑九洲。
碧春樓就建在城墻堅厚高聳的水亭門城門上,這座衢州歷史上著名建筑九樓八閣十三廳之一的碧春樓(清以前稱懷嵩樓,又名西層樓,早時碧春樓上有鼓,故又稱譙樓,東面與鐘樓朝夕想望,晨鐘暮鼓,為古城之特色景觀)為唐時衢州刺史李祎(yí)修。登樓臨高眺望,俯視衢江,山光水色氣象萬千。明萬歷年間著名學者、詩人王世懋曾登臨此樓,并作《七律·游西層樓》:“雨合煙霏望不窮,層樓百尺似浮空。清迷桔柚寒山外,白點鷗鳧細浪中。游目豈須吾士貴,賞心偏為故人雄。不知醉后題姑蔑,可得東陽八詠同。”夕陽西下,站在碧春樓上向城外看去,晚霞映紅了樓下奔騰的江水,與裝飾城樓的鮮艷欲流的丹漆相輝映,景象何其壯觀。
老浮橋
擊水中流定鐵錨,坦途全仗百船翹。
航道車行兩通暢,人自悠悠浪自驁。
老浮橋亦名“通和橋”。站在水亭門城樓上向西北看去,水亭門碼頭下游三百米開外有一座浮橋,那是幾十只大船用鐵鏈串起來的,每只大船用一只大鐵錨固定,船與船之間鋪著平板,人行上面如履平地。為了不影響通航,老浮橋橋中間設有一個活動的口子,有專人管理,每逢有船只要通過,只需把口子上的木制排板欣掉,船通過后再鋪上排板恢復通行。這座橋是當年衢江西岸與東岸衢州古城區(qū)之間人員車馬過往的唯一通道,亦是城西山村農產品進城和市場日用品出城的重要商道。
古城墻
蒿草青藤復厚磚,高墻腳下見炊煙。
兒童相約拾階上,探究城長竟一圈。
衢州古城墻初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唐太宗設立衢州建置時依崢嶸山(今府山公園)建城垣;吳越國時期進行第二次城區(qū)擴建(面積達1.9平方公里)并重建城墻;最后一次重建并定型是知州高至臨重筑的北宋(1122年)衢州城城垣(城內面積3平方公里)。史料記載這次重建城墻城高一丈六尺五寸,寬一丈一尺,周圍全長四千五十步。設六門。古城墻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還保存相當完整,記得那時筆曾約幾個小伙伴從水亭門城樓上去,在城墻上朝一個方向一直走,最后竟回到了原處。春天放風箏的時候,時常有人在城墻上放風箏,那可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水亭門一帶的古城墻還造得特別堅固,因為這里的城墻還兼有防洪功能。記得五十年代有一年衢江發(fā)大水,洪水漫過城墻根,人們用麻袋裝泥沙在水亭門城門洞中壘起堤垻,成功阻止了洪水涌入城內。
神農殿
神農殿:位于衢州市區(qū)寧紹巷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藥業(yè)興建。元代初即有神農殿講堂。為衢州診醫(yī)學教劉光大劉建?,F(xiàn)建筑為清光緒以后修建。神農殿平面呈長方形,約500平方米。存一四合院,前殿為廡殿頂建筑,柱上有牛腿雕刻劉海戲金蟾,劉海手持銅,上廖有“太平天國”字樣。前殿后有一天井,中有一通道,兩側為廂樓,天井后為正殿,硬山頂建筑。2001年,市文物部門將神農殿修復,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彌陀寺:一寺一弄堂
衢州古城內,原有眾多寺廟,可是滄海桑田,如今只剩下了兩座寺觀,一座是天寧寺,另一座就是彌陀寺。不知為何,天寧寺的那條弄堂叫做天寧巷,而彌陀寺的這條卻什么都不帶,還是叫彌陀寺,也是一寺一弄堂吧?
彌陀寺,據衢州市地名志記載,“位于市區(qū)東部,南起新橋街,曲折延伸,分二支通樟樹底,長95米,以寺得名?!?/p>
彌陀寺是衢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宋開寶三年(970年)通判朱惟和舍宅創(chuàng)建,元代中期被毀,至明洪武初年(約1368年)其后裔、遷居江山長臺的朱文七捐資重建。明嘉靖二 十二 年(1543年)又毀。至明萬歷十三年僧真瑞及檀越朱人才重建坐北朝南的大殿。清咸豐、同治、光緒年間西安詩僧祖江住持彌陀寺,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皬浲铀隆彼旅麃碜浴澳蠠o阿彌陀佛”之佛語:“一句彌陀,性本有空,星皆拱北,水盡朝東?!?/p>
彌陀寺是一座中國化的寺院,原供奉武圣關羽,后為佛教、儒教合一的寺院,“二教無先后,一向平而直,冀茲捐俗心,永懷依妙力”是彌陀寺真實寫照。
彌陀寺進山門前殿供奉關公大帝稱“關公殿”,二殿供奉牟尼佛稱佛祖大雄寶殿,后樓為經堂和住持之住所。東軸線上是彌陀寺書院,歷朝來多少莘莘學子的讀書聲伴著梵聲度過一個個冬夏。西軸線上是供奉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的場所。據清道光十七年彌陀寺產業(yè)據記“寺僧交出清單十五紙,共稅二十畝一分二毫六絲二忽又地清單七紙共稅七畝一分九厘二毫……”,可見當年彌陀寺面積共達二十八畝還多。舊時彌陀寺的景色可用清代一首《彌陀寺詩》來描述:“小睡忽聽窗紙明,晨鐘吹散曉霜睛。未能臘屐踏青去,共聽木魚放梵聲。一字豈難搜賈島,四愁聊復擬張衡??正S寂寞鐃清況,不管飛花工滿城”??鬃拥谄呤宕臻L孫未代奉祀官孔祥楷先生曾在此就讀。寺左側的古井雖然歷經千年,井水依然清澈,當地居民如今照常在這里洗衣。
2002年,彌陀寺修復為前殿后殿二楹,座北朝南,均為磚木結構,三開間七桁架,中隔一座天井,灰瓦青磚馬頭墻展示著樸素無華的古建筑,古寺僅為一個局部,原為集寺廟、書院、朱熹祀祠為一體的文化古跡區(qū)。彌陀寺東側與孔府、孔氏家廟相呼應,南面與府山公園相望。
據記載,在“文革”中,彌陀寺這條弄堂改名“米都市”,1984年恢復原名。